我非孤岛—法学院学生疫情期间留学生活札记(一)


2020-04-11

作为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我有幸于去年十月到美国杜兰大学以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身份访学。在这个本应万物复苏的春天,在国内疫情消退而国外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留学生群体因回国、隔离等一系列事件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原因之一便是国内与国外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作为一名公派留学生,我选择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下疫情期间身边真实的美国留学生活图景。

一至二月,国内疫情爆发,杜兰迎来春季学期。相较于美国学生的闲适,中国留学生的担忧已初现端倪。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国内每日都会传来有关疫情迅速发展、封城检疫措施升级等新闻。远在国外的留学生缺乏对国内亲朋好友给予实际帮助的媒介与平台,因此杜兰中国学生会选择通过募捐的方式筹集资金以及防护用品用以支援国内。同时,虽然身处国外,但每日都能收到海事大学以及法学院对于全体学生的问候和情况统计,官方公众号也会及时推送最新政策、线上捐款平台信息等相关消息。从这一角度而言,信息爆炸带来的不只是负面新闻的堆积,更有积极信息的正面影响,使我作为留学生能够得到些许心安。

三至四月,国内疫情得到控制,美国疫情大规模爆发。疫情主战场转移至海外后,美国确诊率陡然上升,留学生群体的焦虑情绪逐步蔓延。三月中旬,杜兰大学宣布全校转为线上授课直至学期末,相携而至的是留学生对于停课期间何去何从的考虑与抉择。我身边选择回国与留守的学生比例基本相同:对于美国医疗资源紧缺、防护用品不足、生活用品缺乏等问题的担忧促使许多学生选择回国;对于返美签证、网课时差、路途感染可能性以及机票极度紧张等问题的担忧促使更多学生选择留在原地。

事实上,对于每个留学生而言焦虑情绪都是不可避免的,学会如何与焦虑共存并加以利用更为重要。包括我在内的中国留学生在疫情初期已着手购买防疫和生活物资,并尽可能减少出门次数;出门时装备好口罩与手套且步履匆匆的也多是中国面孔。生活需求得到最大程度满足并辅以自我调控,心理压力会相应缓解。

当然,单纯的自我调控虽有裨益,却无法完全解决未来生活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慌情绪,这时需要来自社会以及学校的辅助。使领馆通过杜兰中国学生会为每位学生发放了健康包;留学基金委为无法回国人员自动延长资助期限;杜兰大学每日通过邮件更新疫情最新情况,建立专项基金资助受疫情影响的学生;我所居住的研究生公寓仍保持正常运作并加强消毒,全部沟通与事务处理转为邮件方式;大连海事大学从疫情初期便实行每日健康情况统计,在疫情逐步加重时还邮寄了口罩等防疫物品。这些措施以文字罗列于纸面可能略显苍白,无法传达其蕴含的复杂情绪,但对于留学生而言,每一条都意味着这个群体并非孤岛,选择留在国外也并不等于孤立无援。

疫情期间科研环境被改变,既定的科研计划被打乱,留学生们的科研效果必然受到影响。但是,如果藉此学会慎独,学会如何在突发状况下平稳心态,学会条理清晰、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也许才更契合留学的根本目的,更使此次留学“不虚此行”。

希望疫情尽早结束,希望每个人都好。

(出现在宿舍门外的来自DMU的国际防疫包裹)

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何悦涵

2020年4月3日

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

站内导航

版权所有 ©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 地址:大连市凌海路1号 邮编:116026

技术支持:集群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