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的涉外法治人才,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学校“双一流”建设,我校积极开展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的推进工作。法学院2021级国际法专业博士研究生张旭东自2023年5月起,在一年的时间内先后赴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进行公派实习。

2023年5月至7月,张旭东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在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法律事务和对外关系司海事知识中心担任研究实习生,就选定的议题开展研究,旁听IMO举办的各场国际会议,与IMO前任和现任秘书长分别进行了深度访谈,并与各国代表进行了密切交流。


2023年10月至11月,张旭东获大连海事大学资助,在国际海底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ISA)法律事务办公室实习。实习期间,他起草了几项报告草案,为理事会第三期会议提供支持,并完成了一些行政任务。


2024年1月至3月,张旭东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国际海洋法法庭资助,在国际海洋法法庭(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 ITLOS)法律办公室实习。实习期间,张旭东协助法律办公室起草了《法庭年鉴2023》的“法律适用”章节,制作BBNJ公约培训材料,梳理在区域层面规制陆源污染的条约,制作大陆架划界培训材料,整理各国释放因非法捕鱼或海洋污染被扣留的外国船只的保证金或罚金实践等,并协助媒体办公室准备每周海洋法新闻简报。


难忘的实习经历接近尾声,以下是张旭东想和同学们分享的心得体会。
1、秘书处于细微处发挥作用
从法理和组织架构上来说,国际组织的秘书处只是辅助机构,是一个执行者,一个促进者,重大决定由成员国作出。但在实际运作中,秘书处的工作往往代表着,甚至是塑造着该组织的方方面面。
以ISA为例,ISA理事会要求其下属的财务委员会(Finance Committee)起草一份关于共同遗产基金(Common Heritage Fund)的报告草案,该报告具体是由秘书处的法律官员起草,而我又被指派做初期的法律研究。此外,秘书处在国际条约谈判过程中对案文、会议内容等的记录、编辑与保管方面,直接影响着国际立法与规则实施。
2、国际组织人手少任务重
国际组织面临的普遍困境是:人手少、事项多。以IMO为例,IMO的职员数不足300人,但要撑起55个不同部门的工作。如此少的职员数量,完成关乎全球航运海事的重大且海量的任务,属实繁重!
在ISA,职员数量更少,约为40多人,负责起海底采矿的相关规章起草、会议筹备与举办、培训与能力建设等事务,工作量饱和。
而在ITLOS,全部员工约为38人,其中法律办公室仅4人,但要为21位法官做好服务工作,任务很有挑战性。
3、国家博弈处处存在
国际组织是国家间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开展合作的平台,博弈与角力处处可见。在IMO,每次会议的一般性意见与评论发表部分,西方国家代表会借机表达国家立场。我有两点体会:第一,海洋问题本质上是海洋政治;第二,任何国际场合都要保持清醒警惕。
此外,在IMO与ISA的参会过程中,我观察到,各国十分重视文件的具体表述,争论较激烈。一句话,甚至是某个词的争论、修改与调整,反映的是各国对自身利益的重视与强调。这从侧面反映出,一项有约束力的国际条约或协议,甚至是软性的国际文件,其磋商、谈判、通过与签署的过程也是充满博弈和妥协。由此可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早在1982年就通过,实在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4、保持平常心
毋庸置疑,国际组织是极好的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实习生能够近距离观摩国际磋商与外交谈判,显著增进专业与外语能力,实地感受政治博弈与国家角力,还可拓宽视野与交际圈。但要以平常心看待国际组织。国际组织的使命“高大上”,但具体到实施层面更多是“接地气”的行政工作。
国际组织的使命伟大、主题前沿,但落实到具体执行的办公室、具体的员工上,日常的工作可能就是与材料打交道、筹办会议、与成员国代表或其他组织沟通联系等。在实习或工作期间,有必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保持谦虚,积极学习,淡然处之。
5、耐心等待
我在ISA与ITLOS的实习,都是在提交申请后,经过4-5个月才有回复。期间我一度以为落选,遂不抱希望。但最终获得offer,实属意外之喜。做好自己,默默积累,但行好事,耐心等待。
在国际组织的实习或就职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需要大家有扎实的研究和工作能力,以及漂亮的履历,但最重要的永远是敢于尝试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