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教授王秀芬就3月6日渤海渔业纠纷事件接受中央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采访,在5月17日《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节目播出。
中广网北京5月17日消息(记者陈俊杰 杜震)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3月到6月,是黄渤海地区捕鱼的好时节,渔民们驾船出海,赶在禁渔期前多打鱼致富。然而中央台新闻热线4008000088最近接到河北昌黎县渔民打来的电话,反映他们出海捕鱼时遭到不明身份船队的袭击,造成渔船倾覆,2人死亡、2人失踪。案件发生后,河北海警当天就抓获22名犯罪嫌疑人,他们都是山海关沟渠寨村的渔民。据了解,类似袭击事件最近几年频繁发生。渤海海域每年都要发生几十起渔事纠纷。秦皇岛市农业局副局长潘新山:“最近这两三年,产生的网具纠纷争抢作业网地的矛盾越来越多。潘新山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近海渔业资源日益减少和渔民捕捞规模和能力日益壮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虽然每年国家省里搞渔业资源放流,投入资金不少,但是尽管如此整个渤海的整体资源还是在减少。渔船比过去大了,另外网具比较先进,这一条船的捕捞能力能顶过去的十条八条。”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王秀芬教授指出,我国部分公共海域缺乏明确的捕捞区域划分,海上管理体制不尽合理,海警、海事、海监、海关、渔政“五龙治海”,条块管理,各自为政,职能重叠。
王秀芬:“海上执法力量需要的资金非常大,海事局的“海巡31号”》当时花了1.5亿人民币,分部门的投资分散的建设就必然导致个部门的执法装备落后。再一个就是发生问题后不能协调,互相推诿,不能很好的调动各方力量很好的集中执法。”
在执法实践中,河北海警与秦皇岛渔政监察部门探索合作创新,尝试联勤联动,信息共通、资源共享。王秀芬教授说,部门之间交流探索值得肯定,但力度远远不够:“成立统一的执法主体,建立统一的海上执法力量是一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