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说法】第二期:海事95校友代表与学生座谈实录


2019-12-19

题记

2019年12月11日上午,海事95校友代表苏中一、杜胜宏、于诗卉与法学院学生代表亲切座谈并回答了学生提问,现予以整理以飨海大法学学子。


海事95专业简介

国际海事专业(后更名为海商法专业)1995级全体同学是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1998年建院后的第二届法学专业毕业生。在今年8月举行的毕业二十周年返校聚会活动中,海事95级全体同学感恩母校的培养,感怀母校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决定设立“海事95”奖学金,助力母校的“双一流”建设。


海事95校友代表与学生座谈实录

学生:

想了解一下海商法毕业生目前的就业形势,以及用人单位对于海商法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要求。


苏中一校友:

谢谢这位同学的问题。我从学校毕业后,自己一路摸索着往前走。从刚开始在不同的企业里工作,到后来自己创业,经历了不同角色的转变。我的感受是,在实际工作当中,书本中学的东西直接应用的没有那么多,当然,书本中的知识是基础。

除了专业知识,我认为人才更需要有大局意识,有全方位思考的理念,不能只局限于埋头做自己手头上的一部分工作。不论在哪个单位,做好本职工作是最起码的要求,但更为重要的是跟他人交流、沟通、互动的能力。我们的人生在不同的时期会经受不同的考验,人生的不同时期,对自己的要求也应该是不同的。咱们老祖宗说“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很多人容易固步自封,取得了一些成绩、认为自己很不错了就不再学习提升。能够在不同阶段不断学习、一直提升自我,是需要勇气的。会前,我们和同学们交流了本科和研究生毕业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公司来讲,两者其实没有太大的不同。我们不会因为你多读几年书,多拿几个证书,就认为你的能力超群、水平超高。我们更加重视交流、沟通、表达能力。我们的大学评判好学生的标准往往是成绩好,但是成绩好不代表能力强,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的修为。

我们公司的业务是干散货船东和船舶管理,除了陆地上的四五十位同事以外,海上船员队伍有五六百人。公司招聘每一位船长,公司高管都必须亲自面试。因为船长除了最基本的船舶驾驶业务以外,最关键的还是刚才所说的交流、沟通、表达能力,这个能力实际上也是领导力的一部分。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是不是能够为他人考虑,是不是能够把自己的想法非常友善、非常有效的表达出来,这是沟通表达能力最核心的部分。我们见过太多的船长,业务知识很厉害,但是没有有效的交流、沟通、表达的能力,这就不是一个称职的船长。船长是一船之长,是船上的CEO,要能够管得住所有的船员,沟通交流上要达到恩威并施的效果。只是好人,管不住船员;一味地做恶人,不会受到船员的拥护。船长还要跟外部进行交流,与公司、与租家进行沟通,这些都需要良好的互动能力。因此,我建议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增加领导力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教育培养。

我工作以后读了几个硕士学位,都比较注重实用。在荷兰读的硕士不到一年就毕业了,现在国内的硕士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完成,在我看来时间比较长。


于诗卉校友:

我有不同观点。(全场笑)

苏总本科学的是海商法,但是本科毕业之后,一直在从事船舶经营管理相关的工作。从公司管理的需求角度来看,的确是人的综合能力特别重要,领导力特别重要;但是对于法学这个学科来说,扎实精准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多学三年,一定会和本科四年不一样,学识、判断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都会不一样。所以,同学们,经过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你们一定会比本科毕业时懂的更多,会有很大的提升。

但是苏总提到的另外一点,我十分认同。领导力、沟通交流的能力、综合发展的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是适用于所有学科、所有行业、所有人的。对于我们法学专业的同学们来说,如果你们毕业后从事律师工作、法律顾问工作,既需要有专业知识的储备,也需要把你的专业知识以适当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客户接受你的专业建议,这就是领导力和沟通能力的体现。所以内在的专业知识非常必要,外在的沟通能力也很重要,需要你们多接触社会,多在实践中摸索,做到内外兼修。


苏中一校友:

于老师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全场笑)

其实回忆我本科的学习,很多时间都花在学英文上了。英文当然非常重要,因为航运是一个国际化的行业,英文基础没打好,毕业后再补就很难了。本科阶段确实要打好英文和法律业务知识的基础,这个很必要。刚才我说这三年时间很长,并不是说学习业务知识本身不重要。如果你想要在专业领域有非常高深的造诣,一定要通过扎扎实实埋头苦读来把知识学透。但是如果就为了拿一个毕业证,学习三年,真的是很浪费。这三年,除了学习以外,我们更多的还是要以实务实践,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多多参加实践,包括到律所也好,到各相关企业也好,应该还是抱着学以致用的态度,不是说通过考试拿一个证书就完成任务了。


杜胜宏校友:

大学时代我们同学们在一起学习,20年后,大家走的道路真的不太一样,我们这两位同学走的就是两条非常不同的道路。苏总一直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他现在的知识非常丰富,不管是金融、财务,还是法律、保险,甚至是驾驶、轮机方面的知识都已经能够跟专业人士一起探讨专业问题,而于老师一直专注于从事法律教育,这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方向,所以他们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全场笑)

还有,我也能理解,很多同学在就业的时候其实非常迷茫。我想告诉大家,没必要那么迷茫。10年、20年、30年以后,你有可能在同一个地方待着,像于老师一样(全场笑),但也很有可能你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待着,会有很多变数和选择,所以现在没必要这么纠结。


学生:

我想问,在我们投递简历的时候,您会看简历上的哪些信息,来判定应聘者是否是公司需要的员工?还有,对于海商法专业的学生来说,相比于去公检法、律所实习,去航运企业实习能够带来什么不一样的收获?


苏中一校友:

谢谢,这个问题问得很到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从简历上看,要看具体的工作岗位。我是学海商法的,我毕业时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远(现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当时做的是保险理赔工作,这个刚好与海商法专业对口。只不过工作了一年,我就把公司积压了多年的案子全结完了,结完之后没事情做了,领导就安排我去做租船工作。

在我看来,大学本科毕业其实完全像一张白纸,写什么都行。要想把白纸写好,我个人比较推荐第一份工作要去大公司。因为大公司里见识的东西比较多,除了自己做的那部分工作,还能了解到更为全面的业务知识。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公司,薪水可能会比较高,但是从长期来看,发展空间可能有限。我当年在中远工作的时候,工作地点在深圳,一个月工资是1000元人民币。当时我在深圳的同学们起码的收入都是5000块钱以上,所有人都认为我疯了,怎么会去做收入这么低的工作?但是我认为机会更重要,我一个人处理所有保险理赔的业务,每个月都有机会代表公司出差,我自己没有钱去外面看看,但公司给我机会出差,让我去学习、去长见识,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工资低也值得,不给我钱我都会去做。我感觉公司给你机会学习提高,不向你收钱都是好事,因为你在学习,你没交学费。我们公司也一样,在日常工作当中,我们都在不断地交学费。昨天我一下飞机,就开内部会开到晚上八点,是因为我们交了很大一笔学费,一个修船的事情,一下子多交了几十万美元学费,这种学费是被动交的,被动是一种suffering,是一种遭受,所以说,还是应该说把目光放长远!如果同学们自己想找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比如当公务员或者是去做父母所希望的稳定的工作,那这跟我前面说的完全是两个话题。我指的是那些喜欢去闯荡的同学们,应该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而不是短视地只看现有的一些条件,比如给我的工资不错,给我的环境挺好的。咱们老祖宗也说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在这个环境好的地方很容易自己就沉迷下去了,觉得自己不错,再过10年、20年还是那个样子。在大公司里时间长了不继续学习,也是一样的。所以要保持一个终身学习的心态,要不断的往上走。

刚才杜总也说了,刚毕业不要有任何负担包袱,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像我们几个同学都已经40多岁了,试错成本相对较大。20多岁的时候可以闯荡,可以犯错,可以走弯路,这都是宝贵的经验。其实40岁、50岁也一样,看你把自己定位成什么样子。在航运界、实业界里,每个国家都有90岁以上还在工作的企业主。日本有好几个比较著名企业的大船东已经90多岁了,还是天天上班、精神矍铄、天天学习;我们的校友赵锡成博士,90多岁了,还在天天上班;新加坡太平船务的张允中先生,去年100周岁退休;郭鹤年先生现在已经93岁了,还在上班,所以说自己的定位、自己的想法是关键。

回答您第二个问题。海商法的学生去航运企业实习,如果只针对法律这块,可能法务部门里保险理赔相关的业务是最对口的地方。学习海商法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去做法律工作,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和对法律条款的准确理解会对我们的商务谈判、商务决策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而且咱们海商法专业的学生,也会学习航海、轮机相关的知识,所以有很多海商法专业的同学毕业后不只是做法律,还在从事租船等其他航运实务。如果你在去律所、海事法院或者相关机构从事法律工作之前,积累了在航运企业实习的经验,对未来的工作也会很有帮助。


杜胜宏校友:

我补充一下,希望同学们把心态稍微换一下,不要纠结于企业要不要你的问题。你是全球最好的海事大学毕业的精英专业的学生,所以是你要去哪家公司的问题,不是哪个企业要你的问题,要有这个自信!(全场笑)


校友说法栏目简介

《校友说法》旨在汇聚校友智慧,启迪学生成长。栏目通过校友访谈、座谈及约稿等方式,分享校友职场经验与人生感悟,增进校友与母校情谊,启迪在校学生放眼未来、学习楷模、务实进取。

欢迎广大校友主动联系我们贡献智慧!欢迎各界人士积极提供校友信息以资建立联系!欢迎读者对栏目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站内导航

版权所有 ©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 地址:大连市凌海路1号 邮编:116026

技术支持:集群智慧